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又一项精彩活动于5月29日上午在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展开,石笋街学校初中部学生们参加了一场地震与灾害防治揭秘的科普之旅。
活动伊始,洪彧副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们科普了地震的成因。当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时,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便引发了地震。地震波分为两种:P波和S波。P波好比是一位飞毛腿信使,速度快但破坏力小,主要是引起地面的上下振动;S波则像一位力量巨大的拳击手,虽然传播速度稍慢,但破坏力巨大。
紧接着,洪老师进一步解释,当地震发生时,震源附近的监测设备会首先捕捉到P波的信号,科学家们利用电磁波的快速传播,将这些信号迅速传回中心系统。中心系统在确定地震参数并预估影响范围后,能够在S波到达前发布警报,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避难时间,如同提前拉响的防空警报。
随后,学生们参观了研究中心的“超级武器”——8×10米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这台设备被誉为“地震实验室的巨无霸”,不仅综合试验能力全国第一,还能逼真模拟各种地震情况,检验抗震技术的有效性。
之后,学生们进入多功能大型智能抗震体验房进行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大家首先感受了未使用智能减隔震技术时的汶川地震波模拟,强烈的震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当智能减隔震按钮开启后,同样是8度地震,但感觉明显不同,学生们纷纷感叹智能减隔震技术的神奇效果。
然后,孙晓丹副教授还给同学们演示了共振实验。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小振动台,同学将阻尼器放置在不同位置,其减振效果不同,发现将阻尼器放置在最高一层时减震效果最明显。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学生们不仅看到了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还亲身感受到了防灾减灾设计的重要作用。
最后,孙老师还给同学们介绍了拟静力试验区铁路桥墩的抗震模型试验,以及防灾减灾科普基地的模型区。
同学们通过两位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对地震的科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亲自体验了地震和共振试验,希望同学们能敬畏自然,了解地震的威力,铭记抗震一线的英雄。同学生表示此次参观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科普活动,探索科学奥秘。
西南交通大学陆地交通防灾减灾科普基地的活动还在继续,赶紧预约吧。联系电话:028-66366624、66367718。或写信告诉我们:ncdl_kpjd@swjtu.edu.cn